普濟殿|Puji Temple

















臺灣清治時期,康熙二十五年(1686年),寺廟初次重建落成,由坐南朝北改為坐北朝南。為臺南府城最早的王爺廟。
康熙末年陳文達《臺灣縣志》載:「竹林寺,堂祀觀音。周圍環以竹,遍植花果;寺雖窄狹,別具幽雅之致。」,並記寺廟在鎮北坊,石萬壽研究此「竹林寺」當即普濟殿原名,或其別稱。
清末時,此廟為負責佛頭港、新港墘港、兌悅門等地治安的七合境之一,財力為成員中最大,境主廟則是老古石集福宮。
昭和十七年(1942年),粗糠崎土地公廟被廢後,廟中神像被安置於普濟殿內。
在日治末期,遭盟軍轟炸,廟前拜亭毀損。同年,1944年,新營太子宮與普濟殿中斷交陪境。
1945年,寺廟再次發起重修;1974年又再度重修,始成今貌,其正殿與偏殿大門開口方向相左,較為特殊。潘麗水曾在此殿繪畫門神。
據1973年該廟印行之《池府千歲略歷暨普濟殿沿革》一書,紀錄池王爺俗名陳文魁,為泉州府同安縣馬巷村人,在池邊見瘟疫神降毒於池塘,恐鄉里飲用,乃自殉以救鄉人,被奉為神祇。又黃叔璥《臺海使槎錄》的〈赤崁筆談〉載即暗示的陳永華升天後,出任鎮守天門之元帥池王爺。石萬壽因而主張此廟的池府千歲實際上是亦為同安人的陳永華 ,為當時民間暗自供奉。
龕前供奉的掌排爺塑像,雕以穿錯腳、左鞋沒穿好、右鞋破洞,露出腳大拇指,模仿衙役們趁長官出門時偷睡覺,長官有事折回,臨時集合的狀況,讓人莞爾。更多...